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文化馆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从《西双版纳的黎明》谈傣族章哈剧创作

         作为用歌声来反映傣族人民生活和斗争的章哈,是傣族人民钟爱的歌手;章哈演唱的固定曲调—章哈调,是傣族人民喜闻乐见的、爱得如痴如醉的艺术形式。在西双版纳,傣族人民无论是婚丧嫁娶、盖房修屋,还是孩子满月的庆典、喜庆宴会,都少不了要请章哈来演唱。如果请不到章哈,主人脸上就没有光彩;听不到章哈的歌声,客人们也象吃到没有放盐巴的菜一样,感到平淡无味。而章哈剧,是在傣族传统章哈艺术的基础上,吸收汉族戏剧艺术表现形式而逐步形成的、新中国成立后新兴的少数民族戏曲剧种。

          解放初期到上世纪八十年代,章哈剧一度盛行,《呀算仰》、《兵叠旺毫甩》、《沙梯莫跌》、《岩香悔过自新》、《依拉罕》、《摩雅傣》、《选姑爷》、《赶早街》、《捞鱼歌》等80多个剧目,得到傣族人民认可和欢迎,从而成为西双版纳观看率较高的傣族艺术新品种。然而,由于外来文化的侵入,加之创作人员缺乏,章哈剧濒临消亡。所幸,2005年,国家启动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章哈剧主要艺术根基—傣族章哈,被列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各级政府投入资金,修建傣族章哈传习所,命名国家级、省级、州级、市级传承人,并开展“戏曲进乡村”、“非遗进校园”、“非遗进社区”等宣传展示活动,为傣族章哈的传承与保护、为章哈剧得振兴积蓄了人才和力量。

微信图片_20210101082748.jpg

章哈剧:《凤尾竹下》

微信图片_20210101082827.jpg

章哈剧:《赶早街》

         2015年,在云南省文化馆的帮助下,西双版纳举全州之力创作排演了章哈剧新剧目《西双版纳的黎明》,以优秀共产党员召存信同志的生平事迹为依据,以浓郁的傣族章哈艺术韵味和独特生动的表现形式,生动形象地讴歌了党的统一战线政策在解放西双版纳的伟大斗争中取得的初步胜利,满腔热情地歌颂了少数民族中向往光明、追求革命的先进典型。该剧从多个方面作了大胆创新尝试,使得人物形象鲜明突出,故事情节起伏跌宕,音乐情景引人入胜,舞美设计特色浓郁,在州内和省内巡演中反响热烈,好评如潮。获云南省委宣传部精品创作项目扶持资金60万元,2016年获云南群众文化“彩云奖”;2017年获国家艺术基金项目并入选云南省第十四届新剧目展演;2018年入选全国基层院团戏曲会演;2019年入选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昆山百戏盛典”展演,得到专家、评委及观众的一致好评。

微信图片_20210101083659.jpg

微信图片_20210101083703.jpg

2016年云南省群众文化“彩云奖”评选

微信图片_20210101104130.jpg

2017年云南省第十四届新剧目展演

微信图片_20210101104136.jpg

2018年全国基层院团戏曲会演

微信图片_20210101111022.jpg

微信图片_20210101155332.jpg

2019年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戏曲百戏(昆山)盛典

微信图片_20210101155340.jpg

         傣族章哈剧剧本创作,不宜照搬汉族地区戏曲剧本的创作模式。编剧经多次深入生活,在创作中充分考虑西双版纳多个少数民族的欣赏习惯,采取传统的章哈说唱与戏曲中以人物(角色)演绎故事这两种表现方式相结合的路子,达到互为补充,各取所长,相得益彰的效果。重点放在塑造召存信大胆追求真理,一旦认准共产党是各族人民的救星,就敢于突破世俗成见,终于做成了一件在当时来说是颇为惊世骇俗举动。

微信图片_20210101155343.jpg

         在整个导演构思中,注重对剧本主题立意的开掘与深化,一定要让召存信和吴孝闵(解放军首长)这两个主要人物立得住、有光彩。在全剧中注意剧、歌、舞的协调配合。即:突出戏剧性,让观众能看懂戏理解人物;充分发挥章哈剧长于歌唱的优势;适当地用好舞蹈性手法,以表现和烘托剧情的发展变化,如渡江场面、欢庆胜利的场面等等。

微信图片_20210101155346.jpg

         该剧唱腔拟以章哈演唱的曲调和傣族南传上座部佛教音乐素材组成,根据人物表演需要,融进了部分流行于西双版纳的傣族民歌,让西双版纳的各民族观众听起来觉得亲切悦耳,朗朗上口,便于流传。乐队伴奏使用傣族乐器“傣定”领弦,加入“傣筚”,由象脚鼓和铓锣击节,并由女声伴唱以丰富唱腔色彩。

微信图片_20210101155349.jpg

         《西双版纳的黎明》反映的是解放初期的重大革命历史事件,剧组考虑,适当地引进现代化舞台的多媒体表现手段(如LED的应用),让年轻人在接受正能量的教育和本民族历史悠久的文化艺术时不会觉得枯燥乏味。

微信图片_20210101082748.jpg

         观《西双版纳的黎明》,再回头看80年代初期的章哈剧,可以看出章哈剧创作中需注意的几个重要因素:

        一、新题材、新内容。

        80年代初期的章哈剧,大多是描写三中全会落实调整生产责任制政策后,农村发生的变化及邻里矛盾纠纷,缺乏艺术性和感人的艺术力量。《西双版纳的黎明》属于现实题材,内容真实,而且反映的历史事件具有里程碑意义。

        二、鲜活的人物表现

       《西双版纳的黎明》,不论是召存信、吴师长、小战士,还是国民党军官葛根,每个人物都那么鲜活。召存信看着百姓遭难发出的呐喊、寻找解放军时的风雨兼程、傣族老咪涛为牺牲的战士祭祀祈祷的场景,无不让人动容落泪。

微信图片_20210101082827.jpg

         三、合乎逻辑,结构紧密

         绝大多数章哈剧作品结构松散,缺乏严密的构思、缺乏诗意的意境。而意境是作品的灵魂,没有意境的作品就没有艺术感染力。《西双版纳的黎明》第一版,因为结构紧密,短短15分钟就让观众了解该剧所要表达的主题;第二版,90分钟,第三版30分钟,均由“引子、寻找、请求、渡江、结盟、尾声”几部分组成,连接自然,条理清晰。而且剧中表达的意境不仅具有地域特色、民族特点,还具有诗意。例如:90分钟第三场,舞美首先呈现的是傣族优秀的傣族织锦技艺,刀美英(召存信夫人)边织边唱,将思念的心情展现的那么动人深情。

         四、语言精练,音调和谐

         章哈剧中语言是精练形象的,随着情节的变化、故事的发展、起伏,它的语言就自然而然的表现出鲜明的节奏与和谐的韵律。如《西双版纳的黎明》召存信与吴效闵师长的对话,召存信:“吴师长,欢迎大军来到西双版纳!请问大军何时渡过澜沧江?”吴师长:“解放军目前暂时不能过江,我们已经接到命令往回撤。”召存信:“不过澜沧江,为哪样?为哪样?”……短短几个字,语气和节奏却随着剧情的变化发展起伏。

         虽然,《西双版纳的黎明》获得成功,具备“歌、舞、剧三位一体”—这一戏剧艺术的基本特征,但还没有形成应用的表演程式和声腔体系,章哈剧尚处在戏剧艺术的初级阶段。因此,探索和研究章哈剧的定位和走向,迫在眉睫。

(文:刀军    图:周睿    审核:杨柱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