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文化馆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傣族象脚鼓舞”

舞动的人生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傣族象脚鼓舞”


        傣族象脚鼓舞,起源早,流传广,是西双版纳傣族男性喜爱的传统舞蹈之一,有独舞、对舞、群舞等多种形式,具有祭祀神灵、驱邪避灾、庆贺丰年、怡情悦性、强健身心、以舞会友等多重功能,可在多种场合表演或自娱。象脚鼓舞,以象脚鼓作道具和伴舞乐器,以傣族武术性舞蹈的传统套路为基础,具有傣族男性舞蹈的典型特征,在西双版纳布朗、拉祜等兄弟民族中同样流传,是各兄弟民族共有的传统舞蹈,是边疆少数民族团结友爱、和睦相处的文化象征。

微信图片_20201230150312.png

(傣族壁画展示的象脚鼓舞表演场面)

        傣族象脚鼓舞有独舞、对舞、群舞三种形式。独舞,是观赏性较高的表演舞蹈,一般由技艺高超的艺人表演。在长象脚鼓、排芒、镲等打击乐器的伴奏下,舞者左肩挎带,左臂夹鼓,左手抚着鼓面,右手或拳或掌、或轻或重地击打鼓面,腿脚腾、挪、跳、跃,身体起、俯、倒、侧,动作或疾或徐、或柔或刚。除了左右手巧妙配合着以掌击、拳击、指击外,还有腕击、肘击、脚踢、膝盖和脚后跟撞击等击打法,另有击鼓心、击心外圆周、击鼓边等多处敲击点,从而形成几十套打击乐谱,并有能传情达意的固定鼓语。因此,象脚鼓舞不仅舞姿千变万化,令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还由于鼓声音色、鼓点节奏的变幻无穷,产生了妙趣横生的奇特效果。对舞,一般成对表演,既有表演娱乐的功能,又有对抗竞技的性质。比赛时,除了要展示个人技巧外,还要用腿脚蹬踢或者防守对方,以蹬着对方或摘下对方头巾者为胜,实力均衡者,往往数小时难分胜负。因此又是耐力、眼力、应变力的较量。群舞,人数不限,以喧泄情绪、愉悦身心为主,营造气氛的热烈欢腾,展示男性的英武雄姿。

微信图片_20201230151138.jpg

(泼水节民族文化大游演上的象脚鼓舞表演方队)

            象脚鼓舞蕴含着傣族古代社会分工的遗迹,是狩猎文化的形象诠释,是了解傣民族外柔内刚个性特征形成的鲜活资料,集中体现了傣族舞蹈的审美倾向。经过民间艺人的世代传承和创新,已超越了写实的模仿,发展为象征和比拟的表现,具有美的韵律,并以其含蓄而坚毅、顽强进取又风度翩翩的气质,在中华民族舞蹈艺术之林独树一帜。

         在西双版纳州人民政府的申报下,2008年6月,“傣族象脚鼓舞”入选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舞蹈名录。

      “傣族象脚鼓舞”入选为国家级非遗名录至今的10余年间,外来文化和流行音乐、舞蹈对西双版纳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影响颇大,年轻人都以唱流行歌,跳现代舞为乐,对本民族的传统音乐和舞蹈却了解甚微,因此,虽然全州各级文化部门积极努力开展了一系列的保护工作,“傣族象脚鼓舞”传承人队伍仍然青黄不接,目前我州仅有1位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3位州级传承人。

微信图片_20201230152834.png

(“傣族象脚鼓舞“传承人培训班波罕丙正在为学员授课)

         波罕丙,男,傣族,现年58岁,西双版纳州勐腊县勐腊镇曼旦村人,“傣族象脚鼓舞”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波罕丙自幼对傣族象脚鼓舞、武术、唱章哈有浓厚的兴趣,每当村里老人唱歌、跳舞,他都在旁边跟着学习,很快就能把动作模仿下来。为了更好的掌握技能,8岁时,波罕丙便拜本村岩旺旦(波温香)为师学艺,除此之后,他遍访名师,得到了许多老师的指导,领悟到了傣族武术和象脚鼓舞之间的相近之处,并将“舞”与“武”结合,使象脚鼓舞刚柔并济,更具感染力和艺术魅力,成为勐腊县小有名气的象脚鼓舞表演者。为了更好地传承自己民族的文化,1986年起波罕丙开始收徒授艺。在他影响下,附近一些傣族青年纷纷前来找他学习象脚鼓舞,共收徒100余人,目前大部分徒弟均已出师并开始收徒传艺。

微信图片_20201230152838.png

【波罕丙(前排中)带领徒弟学习】

         波罕丙还积极参与文化部门举办的历次“傣族象脚鼓舞”传承人培训班教学,为学员授课。波罕丙还多次受邀赴日本、印度、上海、山东等地进行象脚鼓舞表演,并获得观众的热情欢迎和极大的反响,为“傣族象脚鼓舞”的传承保护和宣传作出了传承人应有的贡献。

微信图片_20201230152842.png

(波罕丙受邀带领徒弟在山东济南表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