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文化馆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第四届西双版纳国际美术展在地创作艺术家访谈

 在地艺术家交流

采访预热

/   访谈前期准备   /

高翔发言:“2021年度云南省文艺精品创作专项扶持资金项目——美术在地创作”暨“第四届西双版纳国际美术展生物多样性在地艺术创作"项目在西双版纳州勐罕镇橄榄坝、勐仑镇中科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曼伦村等地进行。在地创作艺术家访谈这几天已陆续开始。从2021年10月22日至11月5日止,本项目成员由国内外著名艺术16名,青年艺术助理10名,专业纪录片摄制专家3名组成,涵盖中国、德国、爱尔兰等国。兼容并蓄,多元化地呈现西双版纳丰富的地域文化特色。这些天所有参加本次项目艺术家都聚集在八角楼客栈,在各自选择的地方创作了。青年艺术助理要多和艺术家们交流,这是你们学习的一个宝贵机会。首先,访谈的时候要充分尊重艺术家的意愿,尊重他们的性格。对于健谈的艺术家不能打断他们的发言,善于倾听。对于内敛的艺术家,要充分发挥你们的问题意识,针对不同的艺术家,熟悉他们的艺术历程和作品特点,先理出几个问题来。其次,了解艺术家艺术的性格,生平等等,要列好访谈提纲。最后,想和你们说的是: 前浪耀眼,而后生可畏。相信你们可以出色的完成这次艺术家的访谈。



--   艺术家访谈记录   --
/   段建伟访谈   /
采访者(王岑君、陈甜甜、郭子媛、黄顺富):段老师,您好,这里有一些问题想请教您。可能不会跟你有过多的互动、交流。就是主要是您阐述,有些问题您可以选择性跳过。您觉得可以开始今天的这个简短的一个采访吗?
段建伟发言:当然可以,我们开始吧!

段建伟在创作


采访者:1.老师您是怎样看待写生环境和艺术创作之间的关系呢?
段建伟发言:每一位画家都会有一些自己的命题和熟悉的题材,不同的写生环境会对画家产生不同的影响。对我个人来说,在西双版纳这样的环境画画,有新的刺激和新的兴奋点。郁郁葱葱的林木和与中原迥异的风土人情,都是特别好的创作素材。这次来参加这个项目,也考虑了自己的创作习惯和内容,想有一些改变和突破,思考怎样把新的感受和新的内容放进作品,克服一些过去的创作惯性。这次就是计划要画出和这个地方有关系的作品。

段建伟接受采访


2.您对这个西双版纳地区的大体印象和在这里的创作感受跟您此前的创作有什么不一样的感受呢?
段建伟发言:我很喜欢这个地方。新的感受让人很亢奋。在这里可以画一些不同于以往的东西,让作品带上这个地域的印记和特色。
3.有哪一些事物能够激发了您的这个创作的灵感呢?成为了您这个作品当中想要表达的创作对象。

段建伟 画布油画《曼伦 1》80x180cm   2021


段建伟发言:那天去了一个村寨,看到了寨子里的傣族妇女在跳舞。我们就坐在她们旁边,看她们跳了一支又一支舞。她们专注的姿态很动人,甚至让人惊艳。她们其实并不年轻了,有些可能年纪比我还大些。就在这个舞台上,我感受到她们壮硕的身材表现出的蓬勃的生命力,感受到她们对生活的热爱。她们一抬手一投足的朴素的舞蹈语言深深感染了我,我当时就想着怎样也用这样朴素的语言去表现她们。
4.您认为一幅作品当中,最重要的是要表现什么?绘画技巧还是思想内涵?
段建伟发言:绘画技艺非常重要,它可以有效地传达你想要表达的东西。思想内涵好像也不是三言两语能说得很清楚的,每个画家也都会有不同的解释和侧重。它更多是艺术观念的表达,也是一个画家对世界的不同于他人的解读。你的情绪、你的认知和你的人生经历都会体现在作品中。看大师的作品,你会发现,所有这些都高度地统一在一起。
5.回顾过去的某个时期或对您来说哪一个阶段是个特别重要的时期,然后对您的艺术风格产生了一些影响或改变?
段建伟发言:1991年前后的那段时间,对我是一个特别重要的时段。那一年,因为我和段正渠有一个在中央美院画廊的展览,所以,在展览前的一段时间里,一直处于一种亢奋状态,特别投入地来做准备。这个展览也让我有了很多新的想法,让我有了一个比较顺畅的发展阶段。另一个时间段就是2010年前后。那是一个非常困难的时期,我需要走出原有的框架,让自己有所改变,有所突破。这个阶段的努力是很艰难的。
6.随着时代的发展,那么就是不管是绘画还是其它的艺术媒介。现在的话都是面临着语言和思想之间有效表达的问题?您是如何看待并且解决这些问题?
段建伟发言:我并没有解决好这些问题。我一直在努力尝试着去解决这些问题。我们对世界的认识,对绘画的认识会不断变化,新的问题也会随时产生。所以,就得一直想着怎样去解决。
采访者:好的,老师,您辛苦了,今天这个简短的采访到此结束。谢谢您真诚的回答。

/   武宏访谈   /

武宏在创作

采访者:1.请您谈谈来到西双版纳之后创作感受?
武宏发言:这是个很不一样的地方。和北方是天壤之别啊。非常新鲜。这里多样性的植物非常丰富。就给人一种“乱花渐欲迷人眼”的感觉。究竟是用什么言语来表达这种感受呢,我也说不清楚。尤其是在植物园参观的时候,里面各种各样的植物,非常具有灵性,简直超出了我们的想象。我觉得这种感触尤为特别。
2.经过这些天的考察,您对西双版纳的大体印象如何?您艺术创作灵感来源是什么?
武宏发言:其实我觉得我来西双版纳是一个“未知”的感觉,永远是一个“未知”的一种感觉,不确定下一刻会有什么惊喜出现,总是在期待。来到这里希望能够多了解西方版纳,多虚心地向大自然学习。过程当中我收集到泥土和菩提叶作为一个创作对象。通过对当地事物的认知来渐进我的创作。通过这些材料表达内心的感受。有句话叫:“一方水土一方人。”可能这句话有点太写实了,但是我觉得这就是西双版纳给我的切实感受,所以有这么丰富的植物,与它的土壤、空气、动物昆虫等等是有直接的关系。在这个寻找过程中,我觉得最有可能的是类似于矿物质颜料的这种红色的泥土。它也是孕育植物乃至生命的物质。我就希望用它来转换和传递我对西双版纳的印象。
3.回顾您的艺术阶段,您认为那个阶段对您来说至关重要?
武宏发言:这个问题还真的没有想过呢。可以跳过吗?
采访者:当然可以,老师,我们进行下一个问题。

武宏接受采访

4.您认为就是这件作品最重要表现的东西是什么。绘画技法?或者说是一些精神内涵?
武宏发言:是对事物本质的探索吧,对事物的理解和思维的表达过程中呢,它们的路径(方法)也会不一样。这里来的艺术工作者他们有不同的风格。其实我觉得重要的不是某一种形式啊。关键是自己的内心的想法、感受。通过反复不同的比较,选择适合自己的语言,或者说比较准确的方式,能够找到一种贴切的方式把思想传递出来。

武宏 水印版画《大象》70x120cm 2021

5.其实无论是绘画还是其他艺术形式的作品。在社会发展的潮流当中都会面临一些语言和思想之间有效表达的问题。您是如何看待和解决这些问题的?
武宏发言:这个比较复杂啊,要用一生去探索。不断的尝试,形式感、观念性其实都是非常重要的,在某个时期选择你的方法论,沿着你的线索脉络不断深挖,就可以水到渠成。创作的过程中也会有变化,这种变化的东西它就像一朵花儿成长一样,过程非常美好,让它慢慢的绽放。但是在这过程中,要不断地去浇水、施肥,静待花开。
/   高翔访谈   /

高翔在创作

采访者:1.老师您好,您之前是研究莫兰迪专家。他的色彩与版纳这边的地理环境可能会有一些差异。在艺术创作的时候,对您来说这个差异会不会是一个比较大的挑战呢?
高翔发言:莫兰迪色彩不仅是在版纳,应该在云南这边的地域都是失效的。它不太符合西双版纳这个地域性的色彩感觉,包括自然的、传统民族艺术的色彩感觉等等,与这里的色彩基本搭不上。我这两年考察过当地传统的一些寺庙壁画,它包含了这个地域,也就是东南亚、南亚等的色彩特点,我的创作主要借鉴这些地域色彩,包括自然的色彩。结合地域空间的相互渗透法则去尝试。
2.您对西双版纳的大体印象是什么,哪些事物是您创作的灵感来源?
高翔发言:在西双版纳,给我灵感最大的还是热带雨林。植物、动物,还有各种各样的小昆虫,来考察了几次了,去过多个村落里面,建筑也是特别有特色的。它的这个环境, 还是处于亚热带的气候,在这样的背景下,我就想表现热带雨林里动植物的生命关系。但是呢,我认为最有意思的这类景观,它不完全是纯粹自然的热带雨林,而是大自然与人类社会的边缘地带,它正好界处于寺庙周围,水井旁等。这一地带对我有一种特别吸引力。一般村落寺庙会选址在比较好的地点,这个地点正好是在森林的边缘,也离人类居住中心有一段距离。这个地段我觉得很丰富、很神秘.......能给我很多灵感。

高翔接受采访

3.那像您现在创作的这些作品当中就有您想表达的一些精神内涵吗?大概是围绕什么内容来展现呢?
高翔发言:主要是围绕生命力来展现。热带雨林的植物、昆虫,我也很喜欢画一些动物。包括我在画中也会加入人类进去,但是我觉得人类在这个世界中是渺小的。他们其实是在一个大的自然的力量背景下出场的,他会有他的位置。我正在创作的四联画就是选取了一天当中的四个时辰,在这四个时间背景下去表现生命力的强大、幻灭、灿烂....这里一天的精彩变幻,就像是四季一样丰富,有很多植物的生长、绞杀和竞争;动物的捕杀、生命的死亡与轮回,尤其是昆虫短暂而灿烂的生命变幻和轮回……这种感受与想象很特别,在别的地方我没有这种生命快速变幻的感觉,这个让我比较着迷。
4.老师您之前参加很多大型的国际美术展览,那么这次您觉得西双版纳国际美 术展与之前您参加过的展览最大的不同点是什么?

高翔发言:这个展览比较特别,我和周睿老师和许副部长在商讨的时候认为: 展览最大的特点就是参加展览的作品应该跟这个地域有关系。最好是直接在这个地域创作的,或者与这个地域有间接的关系。直接在这里创作的比较好理解,就是描绘这个地方的题材和内容,或者是呈现出这里的色彩感觉、造型感觉等等。间接的关联就是说,有部份艺术家居住在上海、 北京或者在国外,但是他们创作的作品,在审美上与这个地域亚热带气候、审美等有一些间接的联系,能让人感觉到这个地域的特点和感受。这样大家一起自觉或者不自觉地总结了这个地域的审美和价值观、自然 和人文的一些特质,这对我们当代艺术创作会比较有启示的意义。

高翔 画布油画《梦——生命轮回之二》200x300cm 2021

5.老师,回顾您的艺术经历。那个时期对您来说是特别重要,对您的艺术风格产生了那些影响或改变?
高翔发言:最重要的时间段是在中央美术学院博士求学前后。之前也去过,但是在 求学之后呢会要求比较高一些。包括在理论,个人风格,精神风貌都要求严格。比较高的一种期盼吧。认知的提高、眼界的开阔。对经典作品的理解、研究。有深度, 广度。下了很深的功夫。有了这些积累,各方各面都有了大的提升。后来毕业回到云南也特别重要。反复思考在北京或者在其他国家做展览要和别人拉开差距,要有自己的鲜明特色。要有艺术和文化的一个背景。文化的背景与你生活的地域它是有关联度的。我就想以前创作的作品都比较偏欧美风格。后来就认为这条路不太行,与国外艺术家的风格太过于接近。在云南我仔细研究有什么这个特殊的。影响原创的一些特质,在这块上下了很大的功夫。这两个阶段对我来说特别重要。

/   博瓦.公高访谈   /

博瓦.公高在创作
采访者:1.公高老师,请问您是怎样看待写生环境与艺术创作之间的关系?
博瓦.公高:(写静)静者是物质的美,动者是精神的美。二者融合才是好的作品。这个回答可以具体一些。我刚刚来第一次的时候其实并没有找到太多的感觉。我们那边的海拔比较高,比较寒冷,对我来说就是要历练。那里的事物具有沧桑感,我比较熟悉,所以比较能表达。第一次来这里的时候,我感觉到无力,东西很丰富但是呢非常难以表达出来。到古寨、植物园去考察。画风隐约觉得还是有很多东西。我比较喜欢带着忧伤那种感觉的作品。第二次来就比第一次好多了。
2.请您谈谈泸沽湖与西双版纳两地创作的感受?
博瓦.公高发言:对我来说参加这次西双版纳的在地艺术创作活动跟泸沽湖扎实村创作是不一样的,主要是色彩,树叶的绿,服装的艳丽。感受很深的一点,西双版纳的自然生态是一种律动的美,是一种音乐的美。当然我们那里也很美,但那种美与这里不同,泸沽湖的山水植物极有突然的落差变化和一种原始的粗矿美,有一种精神性。我觉得西双版纳和泸沽湖地区之间的文化交流是有一定的历史渊源的,从今天来看“返朴求真—泸沽湖生物与民族多样性文化考察与艺术创作”跟这次的“西双版纳生物与民族多样性艺术创作活动”是一个十分默契的对话交流和沟通。我希望未来通过艺术家这样的在地创作活动使这两个项目更富有一种特殊的意义和对话的空间。

博瓦.公高接受采访

3.谈谈您创作灵感的来源?
博瓦.公高发言:就是西双版纳的自然风光,人文环境。还有这边这个民族的性格啊。包括他的那种服装。这边人们的性格像首诗,说话声音像唱歌一样。声音很小。温柔。
4.您认为一幅作品是技巧重要还是内涵重要?
博瓦.公高发言:技巧是非常重要的,但是道高于技。杰出的作品最重要的是思想内涵。作品因为有精神性的存在,画面才具有价值。我个人认为是因为自己的风格。内心所要表达的这种举动我觉得应该去更多去注重精神层面的东西。就是表达这个民族的一种内心世界。或者这个民族的气质、文化。

博瓦.公高 布面油画《罗梭江》200X100CM 2021

5.因为每个人呢。之前都会有一种比较固定的风格,但这个地方的风自然环境可能与之前的都会有一些比较大的差异。您怎样看待和解决呢?
博瓦.公高发言:限制是天才的磨刀石,办法总是比困难多的。就不断的尝试啊,就会有好的结果。寻找打动你的东西去表达。
6.无论是绘画还是其他艺术形式的作品。在社会发展的潮流当中都会面临一些语言和思想之间有效表达的问题。您是如何看待和解决这些问题的?
博瓦.公高发言:多关注土人情。当地文化呀,包括这个民族的历史发展脉络,这是最重要的一点。当代的发展现状等等。

/   周睿访谈   /

周睿在创作
采访者:1.请问老师您怎样看待写生环境与艺术创作之间的关系?
周睿发言:是“根”的关系。充满生机与活力的西双版纳,是众多国内外艺术家写生创作的绝佳之地,正是西双版纳这样一种生机勃勃、丰富而又充满神秘的环境吸引着艺术创作者,给予他们创作的养分。艺术家各自的兴趣点、关注点不同,产生的艺术创作也会大相径庭,不确定性也是艺术特征之一。本届美展增加了驻地艺术创作,思考西双版纳与各自创作的关系,对于西双版纳国际美术展是一次提升。相信在这片地域上能生长出独特而多元的艺术创作(作品)。
2.您是作为一个当地的艺术家,已经习惯了西双版纳上的自然环境,就是外地来的艺术家会感到很新鲜,您对这边的环境是不是很难像其他艺术家一样会激发出新的不同的创作灵感呢?
周睿发言:不会,但这的确是得不断反思和自省的问题。围着真实场景去描绘,直接再现美丽的客观表象,显然是不够的,需要警惕与照相的区别。热带雨林、动植物资源、民族文化等,西双版纳一直就不缺创作素材,总有丰富的生命等着我们。从我个体而言,这次的创作还是找寻对这片热土的情感,是“乡愁”但又不照搬对象,通过主观形和色彩的运用,表达一种态度。期望来自不同地域的艺术家,带入艺术表达的新鲜血液,用多元的表现语言来诠释生生不息的西双版纳。

周睿接受采访

3.之前您一定也到其他的地方去写生。在本地创作与其他地方的创作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最大的区别是什么?
周睿发言:到了一个地方,首先是直接的感官感受,视觉上要么是冲击或是新奇也或是毫无感觉,自己能表达什么,会在语言形式表达上多一些思考。而在西双版纳,能从情感的角度找到自己的关注点,情不自禁会在作品中会多一些内容故事的表达。“太熟了”又会有另一方面的问题,驾轻就熟流于“匠气”,关键还是要看艺术家的追求与取舍。
4.您的作品当中主要传递的一些精神的内涵和哪个主要的信息。你觉得主要有些什么内容呢。
周睿发言:西双版纳国际美术展促使我从宽广的、跨学科的人文多元的角度来看待当地的自然资源和民族文化。我目前的创作核心是西双版纳的和谐共生,并会持续挖掘这方面的精神内涵。

周睿 画布油画《热土》60x80cm 2021

5.无论是绘画还是其他艺术形式的作品,在社会发展的潮流当中都会面临一些语言和思想之间有效表达的问题。您是如何看待和解决这些问题的?
周睿发言:这是发展变化的、每位创作者都要面对。不能墨守成规,也没有一成不变的解决之道。所以希望能有品牌艺术活动持续开展,持续有优秀的艺术家参与到在地艺术创作中,活跃的艺术创作、交流与碰撞,会生发优秀案例。
6.您参加过很多的美术展,那这次这个西双版纳国际美术展和之前的展在您看来最大的不同点是什么?
周睿发言:这次的展出的大部分作品是来自不同地域的艺术家在西双版纳驻地完成的,展览在多元性、创新性、包容性方面也更加突出。

/   陈楠访谈   /

陈楠在创作

采访者:1.请问您怎么样看待写生环境环境艺术创作之间的关系?
陈楠发言:写生环境与艺术创作之间的影响非常大的。写生环境一定是对你的思想和思维有影响。当你在不同的环境当中你就要因地制宜,去创造不同的艺术作品。在西双版纳这样的环境下,生物多样性创作,你就不可能去画大漠孤烟直那种荒凉吧。我们这里本身就是个植物王国。动物王国啊。是非常好的写生环境。
2.对您来说,因为您是本土艺术家。对于这个写生环境。在这种环境是不是很难找到新的东西去挖掘创作呢?
陈楠发言:会有一定的影响。所以每次在地创作,举办展览或者大规模的活动,我们就会请很多外面的艺术家来参与。比如高老师和段老师来了以后就对我们的这些创作会有更多的提高。会有一些思想更好的碰撞。这样的创作环境里面有别的老师参与进来,他们的思维对我们冲击还是特别大的。就虚心求教、不断进步。

陈楠接受采访

3.就是在之前您肯定也会去其他的一些地方,有参加过不同地方的一些写生。您认为版纳这些地方与其他的地方最大的区别是什么?
陈楠发言:最大的区别就是西双版纳的生物多样性和现场环境。所有人来到这里就会觉得这里是一个非常适合写生、非常适合居住的地方。而且本地人热情好客,它有一定的人文风情。这些就是吸引艺术家再去创作的内容。这里具备很多最优秀的条件。
4.您认为西双版纳与其他地方在画面当中有什么区别?
陈楠发言:区别主要在于色彩吧,在其他地方文化特色可能不一定要鲜艳的绿色、黄色。得根据自己的题材来找一种内在的关系吧。
5.那您认为好的作品最重要的是需要表现什么?
陈楠发言:对于我自己来说,首先要表现你的思想和你对大自然的热爱。以及对事物本质的理解。把自己居住的环境与其他事物的联系表达出来就很好了。

陈楠 画布油画《雨林梦— 生命之歌》100x80cm 2021

6.请您简短的谈谈您对这个在地创作活动的看法?
陈楠发言:生命之律动的在地创作活动,集聚了很多优秀艺术家,大家在一起共同创作,互相交流学习。并为了同一个目标而创作出不同观念的优秀作品。这个活动本身是非常好的一种艺术实践行为,活动过程也是一种行为艺术的展示。西双版纳作为一个多元性的地域,具有多种风格的人文和自然题材,它等待着我们一起去挖掘它的价值。

/   黄燕访谈   /

黄燕在创作

采访者:1、老师,您好,作为一个本土艺术家,请您谈谈您作品当中想要表达的思想宗旨?
黄燕发言:我师承张鉴老师,这么多年来,在老师的孜孜不倦教导之下,我虚心学习书法、临摹、线描、笔墨造型、色墨结构、形式构成等绘画技法和艺术语言,对其进行了较为系统的学习与训练,并从中得到启发。这次在地创作呢雨林是我主要的创作作题材。在热带雨林绘画创作的道路上,进行了大量的探索,并创作出了一些作品,它们都是来自于写生创作实践过程中的重组与提炼。作为西双版纳本地的少数民族,我深深的爱恋着这片热土,我们就如同这里的山石花木一样,属于这片苍茫神秘的热带雨林。我们相信,只要坚持不懈努力,一定能建构属于自己的绘画风格,创作出有鲜明地方民族特色的艺术作品,为创建中国的热带雨林画派做出自己的贡献。

黄燕 中国画《石良子雨林一隅》四尺对开
2.您如何看待写生环境与艺术创作之间的关系?
黄燕发言:写文字都说有感而发,借景抒情。其实创作亦是如此,就是好的写生环境会给创作者带来美的感受。会主动,自发的去进行艺术构思,去创造。反之,如果写生环境特别恶劣,比如处在废弃物旁边,就会想逃离。写生环境对于创作者而言是非常重要的。

/   朱景华访谈   /

朱景华在创作

采访者:朱老师您好,现在有几个问题想跟您交流一下。
朱景华发言:啊!我没有准备啊!(谦虚状)
采访者:1.您随意发挥就是最好的答案了。请问您是怎样看待写生环境与艺术创作之间的关系呢?
朱景华发言:我认为不同环境会对艺术家产生不同的影响,带来不同的思考、启示。好比寒冷的冬天,酷热的盛夏给人的感受不一样,产生的灵感也就不一样吧。我们中国人讲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同理,在不同的创作环境中,应景而生的作品也是不一样的。
朱景华接受采访
2.请您谈谈在西双版纳大体的印象和在这里的创作感受和您之前在其它地方是有什么不同点呢?
朱景华发言:我是第一次来西双版纳,经过这几天的考察发现这里的生态非常好,美食特别多。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这里的植物,很多种植物的生长逻辑与我平常看到的非常不一样。这几天我也认真观察这些植物,发现挺有趣,比如无花果的果实是从树干直接就生长出来了,这是我以前从来没有留意过的。看过一些花,它是一层一层的生长,有它特有的结构方式,好像植物也是会思考的,真的特别神奇。
3.来到版纳这边您对它有一个初步的了解了,这边的哪些事物是可以激发您的创作的灵感呢?成为你想表达的一个对象。
朱景华发言:我觉得就是刚才讲的那种植物的生长逻辑、那种特有的生长方式给了我创作灵感。所以在这次创作的作品中,融入了一些当地植物形态,这种特殊形态,可以渗透在艺术创作的方方面面。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利波特,一千个林黛玉,每个人理解都是不一样的。有的艺术家可能是用它的色彩、造型来构成其他维度的作品。大道至简,我选择用木头和废金属来创作我的作品,希望能赋予它们新的生命。西双版纳的植物带给我新的思考和创作方式,手法,可以更加随心所欲去创造新的作品。这次活动过程可能也是我们提高审美、提高创作能力的过程,艺术灵感具有偶然性、突发性,也会转瞬即逝,艺术需要美丽的错误。
4.无论是绘画还是其他艺术形式的作品。在社会发展的潮流当中都会面临一些语言和思想之间有效表达的问题。您是如何看待和解决这些问题的?
朱景华发言:好像前一个问题已经回答了一部分,有些还没有仔细思考过,跳过吧。
采访者:好的,老师,我们进行下一个问题。
5.综合材料的创作对于你来说有哪些难点?您是怎么样去解决的?
朱景华发言:综合材料其实它是一个非常大的方向,当代艺术工作者都非常热衷运用各种各样的材料来创作作品、表现作品。综合材料跟现代创作理念的一些关系连接更为紧密。我们现在创作这样的一些作品,考虑更多的是工业革命后随着人类制造能力提升后的产物,会带来资源的耗费,所以我要求自己尽量在绿色环保,可持续、可重复利用前提下创作,作品中会有各种材料运用。当代艺术家运用综合材料创作的作品很多是超越现实的,具有挑战性。艺术家在创作中必须具备对科学、哲学、数学等多维度的思维方式和能力,尊重其他学科的理念,更多参与其他学科的探讨和交流。对艺术创作,我一直都在探索的路上。

朱景华《生生》 600x360x250cm 木头 金属 塑料 2021
6.那您的这件装置作品是不是表达您对艺术的独有理解?
朱景华发言:这是一件实验性的作品。利用西双版纳独特自然环境中产生的灵感和实物来创作这件作品。制作是个缓慢且需要付出极大劳动力的过程,欲速则不达。只能是说作为一个实验吧,带有一些新的感受。

/   张鑫访谈   /

张鑫在创作
采访者:1.请问老师您怎样看待写生环境与艺术创作之间的关系?
张鑫发言:写生环境与艺术创作是一种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关系。西双版纳这种特殊的地域会激发艺术家的一些创作灵感。这个是毋庸置疑的,艺术家创作离不开这个自然,离不开这个生活。毕竟“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嘛。齐白石的“五出五归”也是强调了艺术创作与自然的这种关系。即使你不去面对这种对象去写生创作,但是你必须要走进自然去接触自然。
2.在西双版纳与在其他地方创作的不同点?
张鑫发言:区别还是非常大的。作为热带雨林带,在这个区域,地貌,人文,环境。还是有它的这种特殊性,然后跟其他的地域差别非常大。特别像云南,西南,西北,都是具有不同的这种面貌。然后它的这种植被、生物。又是完全不一样。这个差异,艺术家在其他省很难看到。
张鑫接受采访
3.谈谈哪些事物激发了您的创作灵感,您最想表达一个对象是什么?
张鑫发言:我觉得还是当地这种这种民族特定的内容。然后一个生活的一个状态。包括这种历史文化的一种积淀,这些都是能给我带来创作灵感。然后我们去考察的村落、村寨,然后包括我之前去橄榄坝去看的这个寺庙,这些都是地域特有的文化。
4.您的身后的作品,在这一幅当中有哪些东西是你想表达的一些精神内涵?
张鑫发言:其实每次来西双版纳都有带着一些想法在创作上。然后可能我的作品呢还是通过一种抽象的。以材料为质感的一种表达形式,然后我想让语言更加纯粹一点。所以呢这个包括后面的这个作品呢也是经过处理的色彩,融合了当时的感受。期望有一些冲击,可能是这方面考虑吧!

张鑫 丙烯综合材 料亚克力板《化蝶》50x40cm 2021

5.以综合材料为主的作品构成,有哪些难点?您怎样看待并解决这些问题?
张鑫发言:这个呢就是在选取材料的时候,特别是面对一个新兴的,从来没有尝试过的材料的时候。你可能需要一个时间去实验。前期的一个实验。不知道最后画面会走到一个什么样的一个方向或者是效果。所以这个需要一点时间的积累,然后去选择、实践这个材料。然后同时去掌握这个材料。这个可能是时间上的问题。在这个过程中,过程中可能跟你预期的这个想法会不一样,因为你在创作的时候跟随者人思想的变化。进行改变,灵活运用就行。
6.在艺术创作当中,不管是绘画还是其他的艺术媒介,都会面临各语言还有思想之间的有效表达的问题,请问您如何看待和解决这些问题?
张鑫发言:包括像为什么我选择这个材料语言做为一个主体,因为也是在创作上想让它语言上尽量地明确、单纯。突出这个作为材料主体语言的这个特技啊,这一点上就是一直努力去突破这件事。
7.就是一件好的作品最重要的东西需要表现的技法,还是思想和内涵?
张鑫发言:其实我的一些个人的理解。我觉得好的作品感受排在第一位。感受,必须要有感受,因为这个对于艺术创作者来说的话。我觉得感受是应该把它放置在第一位的。其次我才会去考虑它所带来的思想性。

/ 瑞莲 Niamh Cunningham(爱尔兰)访谈   /

瑞莲在创作

采访者:1.老师,您好,作为一个国外艺术家,您对西双版纳的印象如何?
瑞莲发言:非常漂亮,与中国的其他地方不同。这里有潺潺溪流,茂密的森林,还有各种鲜花,各种热带水果,热情好客的人民,简直棒极了。尤其是在考察的过程中,那个草(含羞草)真的是特别神奇。那个导游唱歌非常动听,树叶会跳动,哦,一切都太美好了。夜幕降临,晚上在一起吃饭,行那个酒令,特别有味道。氛围感爆棚!
2.那您的创作灵感来源是什么?
瑞莲发言:就是热带雨林当中的植物吧!它们非常有生命力,顽强。树干,树枝,树根,叶子。每一部分都蕴含着生命的力量,所以,我想记录它。

瑞莲接受采访
3.请您谈谈这个在地创作的感受?
瑞莲发言:这个项目非常重要,因为有了植物,有了好的生态系统,我们才可以在这里创作。现在世界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我想通过我的作品告诉世人,我们应该团结起来一起保护生态环境。如果任由着这样继续发展下去,那我们的子孙后代就不能享受这些资源,最后人类也会走向灭亡。像远古时代的恐龙一样。地球是我们共同的家园,我们要保护好她,为了下一辈的发展与人类的繁衍生息。西双版纳的动植物代表着生命的生生不息,地球环境是非常重要的,因为我们的星球是无价的。所以我认为这是伟大的事情,我非常开心来到这里。我也从每个人的创作当中学习,看每个人是一个过程。他们看到的、他们想用自己的作品传达出什么内容。我觉得,这是很棒的经历,值得回味。很开心成为这个在地创作的一员。

瑞莲 画布丙烯《林冠》100x120cm 2021
/ 米卡 Mica(德国)访谈   /
Mica在创作
采访者:1.请您谈谈您作品《生命之树》要表达的思想内容?
Mica发言:从油画、水彩、雕塑、装置、材料,无论是传统的还是现代的,无论是中国的艺术家还是国外的艺术家,无论是年轻的后起之秀,还是有经验老道的画家,我都在观察画家本身这个人以及他的作品,他们之间的某一种联系。这个在地创作活动本身所具备的一种历史学的意义。它记录着西双版纳某个时期这个地方的植物、动物、人物、人文风情。我的作品想要大家一起来完成它,它代表着每个人对生命的理解,它对于我来说很宝贵。

Mica接受采访

2.谈谈您对西双版纳的大体印象与您创作的灵感来源?
Mica发言:在这次在地创作过程中,我与各位老师相处愉快,学习到了很多非常好的艺术经验和表现手法,这真是一次非常好的创作活动。西双版纳风景秀美,尤其是自然环境很美。植物具有旺盛的生命力,东西很好吃。当地人民热情,是个人杰地灵的地方,尤其适合艺术家创作,来这里会思考生命的意义,给我带来灵感。首先,我要感谢高翔、周睿给我们安排一起在地创作。当我置身于热带雨林中,放空自我感受到了雨林的神秘气氛,我带着相机去收集素材后回来用电脑进行二次创造。我拍的物体是树木。可能常住雨林地区的人已经习惯了他们周边的这些树木, 已经看不到什么特点。我漂洋过海从异国他乡来到中国,从遥远的北京到西双版纳, 希望能够好好地抓住这里的气氛和感受,还希望能够把它带回我的国家。回到北京工作室,我把照片用各种方式配置排列,给他们提供框架或我所想起的意思和意义,形成了艺术作品。我所创造的(作品)就是内心想表达的,我的作品包含了我的经历与感受。可能下一次我不会再来了,我要回到我的国家去,谢谢你们给我带来的感动。

Mica 综合材料《真实的奥秘》150x150cm   2021

/ 罕璇访谈   /

罕璇在创作

采访者:1.老师您是出生于西双版纳的本土艺术家,2008年毕业于泰国皇家大学美术系,主修东南亚古壁画,请您谈谈您的学习经历与在两个地方创作的感受?
罕璇发言:他乡再好终是客,落叶归根。我在泰国皇家大学美术系,主修东南亚古壁画;2009年回家乡开始接触和学习傣陶;2011年于西班牙Marbella的一所国际学校小朋友画画和中文,同时于周边各国不同的艺术工作室探访,学习西班牙陶艺;2013年末回国,开始自己的阿喃姆工作室Nam Art Studio,继续画画做陶;2015年正式拜国家级傣陶非遗传承人玉勐为师,学习傣族古法制陶;2019年拜傣陶古雕塑非遗传承人岩罕滇为师,更深入的研学和传承傣族古雕塑制作。在家乡会更加亲切,在外面像个流浪诗人。但异地求学那段时光真的是一份美好回忆,锻炼我强大的内心,让我拥有了一颗大心脏。去面临未来的一切挑战,无论是生活上还是创作上。

罕旋 布面丙烯《聆树吟》100X80cm   2021

2.谈谈您对艺术和生活的联系?
罕璇发言:尊重一切生命的存在,包容接纳他们的不完美,保持热爱。画画,是治愈生命的一部分,呼吸般自然从笔尖流露于纸上。而做陶成了生活的养分,去山上寻泥,到田里挖泥,在江边淘沙,与泥土相处有时很辛苦,却简单快乐。可以在上面细腻刻绘,也可以单纯的流露它原始质朴,很多作品是为了雨林植物、小昆虫和小动物们而作的,喜爱在创作中聆听泥土在指尖喃喃细语。

/ 车白访谈   /

车白在创作

车白发言:艺术家就用作品说话。

车白 画布油画《春耕满种阿卡人》100x120cm 2021


/ 刀军访谈   /

刀军在创作

刀军发言:我是乐观务实的文化工作者。热爱生活、享受艺术。

刀军   布面油画《乐土》100x80cm 2021


/ 岩纹访谈   /

岩纹在创作

岩纹发言:参加此次在地创作活动很愉快,向各位艺术家学习,收获良多。

岩纹   布面油画《大树之境》80x60cm 2021

展览招贴

   文图   /   高翔、周睿、王岑君、陈甜甜、郭子媛、黄顺富
   审核 /   杨柱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