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文化馆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傣族泼水节之“火飞灯”“土火花”

火飞灯

微信图片_20200422111943.jpg

火飞灯,傣族叫“贡菲”,现也称为“孔明灯”,是西双版纳傣族创造的可以升空飘飞的纸热气球,据传是在佛教传入西双版纳后才发明的。当时,佛教信徒与原始宗教信仰者斗法竞技,看谁做的东西飞得最高,原始宗教信仰者做了直射云霄的高升燃放,佛教弟子做了火飞灯燃放。此后,傣族人民便掌握了“贡菲”制作技术。

火飞灯是用傣族自制的棉纸、棉线、牛油灯材料制作而成,制作一只火飞灯,需要上百张棉纸,粘接裱糊后制成一个下端开口的巨型圆球,开口处正中,安装有用油浸透的粗棉线作为“灯芯”。燃放时,先用长杆把未充气的火飞灯撑起,点燃棉线产生热气把火飞灯撑开。当热气充满整个纸球后,纸球便慢慢鼓胀升腾,升到一定高度时,燃放者松开手中的拉绳,火飞灯便冉冉升上夜空,越飞越高,变成一颗红火闪烁的“星星”。火飞灯下可以挂上许多火花球,用药线互相牵引,升到半空,火花球陆续爆开,漫天天花乱坠。质量好的火飞灯可以在空中飞行七八十个小时。直到浸油棉线燃尽,纸球内空气变冷后才徐徐飘落,有的则在空中燃为灰烬。

微信图片_20200422112006.jpg


微信图片_20200422112010.jpg

傣族放“火飞灯”有两种含义:一是悼念死去的亲人,祈求逝者在天堂里平安;二是敬献神灵,希望神灵保佑家和平安;所以火飞灯下常挂一些日常用品和钱。每到泼水节那天,江边会有成千上万的人在那里燃放火飞灯,祈福许愿,上万只火飞灯飘在天空,如星星闪烁,场面非常壮观。

微信图片_20200422112015.jpg



土火花

微信图片_20200422112019.jpg

焰火,又称烟花(土火花),傣语称作“捧菲糯迈”。制作时,将合抱大树锯下两米多一段,掏空树心,将硝磺火药等粉末紧压填塞其中,加上引火导绳,捆绑固定在木架上。燃放时,点燃引火绳后,先是绿色火苗冒出,几秒钟后轰地一声,火花冲口而出,火蝶飞舞高达数十丈,上部散开如伞盖,垂下如缨络,缤纷如天花,似群星纷飞,和着喷发时隆隆之声,又好像火山爆发,壮观景象能持续五分多钟。狂欢的傣家男女,成群结队在火花下,踏着象脚鼓铓锣声尽情歌舞。燃放烟花,其目的是为了增加节日的气氛,也有祈求风调雨顺的含义

微信图片_20200422112024.jpg

“火飞灯”.“土火花”实际上都是元明时代,空气动力学原理在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应用成果传入西双版纳后,傣族先民们应用这一原理,创造出的节日娱乐活动,这些活动习俗通过近千年的传递和演化,已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如今已成为了傣族泼水节活动中不可缺少的活动内容。通过放飞“火飞灯”、燃放“土火花”,表达傣族人民追求幸福生活的美好愿望和寄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