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文化馆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傣族泼水节之“赶摆”

州文化馆 西双版纳群文

傣族的“摆”是盛大的节日或集会活动。“赶”是汉语,“摆”是傣语,它含有欢庆丰收、胜利和宗教集会的意思。泼水节“赶摆”则是傣历新年节庆活动的主要项目之一,赶摆场一般设在江河岸边平阔之处或田坝中央,用竹木搭建若干凉棚供人歇凉,场边搭建一两个专供燃放高升的架子,旁边还专门设有燃放礼花焰火和火飞灯的场地,另外,场内还有各种烧烤小吃、民间文艺表演等娱乐活动,届时,身着节日盛装的各民族群众从四面八方汇聚于此,人山人海,鼓铓喧天,热闹非凡。

微信图片_20200409142550.jpg

※自由联欢

过去赶摆场上的联欢是自由式的,没有统一的主持人,但一切都很有序。表演场地分成五六个片,每片都有人踊跃献艺,节目一个接一个,有的跳白象舞、有的跳马鹿舞、有的唱章哈、有的跳团结舞(依拉贺);最具特色的当属民间艺人表演的面具孔雀舞,披着孔雀羽衣,戴着孔雀面具的两只孔雀像是一对热恋中的情人,忽儿在草地上互相追逐,忽儿在河边共同戏水,忽儿站在树枝上抖动羽翎,忽儿又腾空飞起……赶摆场上的联欢,不仅年轻人想在众乡亲面前显示自己的艺术才能,就连那些上了年纪的老人,也要出场舞上两套棍棒、跳上两段刀舞,以便显示自己年华未老、青春仍在、壮志不减当年。各片区的精彩表演,使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

微信图片_20200409142607.jpg

※丢包传情

赶摆场里的丢包游戏最具浪漫色彩,傣语称作“堕麻管”,往往是傣族未婚青年的专场游戏,“包”是象征爱情的信物,由傣族姑娘用花布精心制作,内装棉籽,包的四角缀有五彩花穗。丢包场,一般选择开阔的草坪地,男女青年分开站在相距二十米左右的两边相互丢包,先由姑娘把自己缝制的菱形丢包抛向对方,小伙子们争抢接包,又丢回姑娘们一边,刚丢包时漫无目标,丢了一段时间,双方就开始互相物色对象,姑娘如果喜欢某个小伙子,就有意把丢包丢给他,小伙子不喜欢她,就故意不接包,如果小伙子有意,就争抢着去接包并有意再抛回给那个姑娘。这样,你来我往,意味着将自己的心交给了对方,最后感情交流到一定程度,有心的小伙子和痴情的姑娘就成双成对的溜出丢包场,找一个幽静的地方甜蜜相约去了。

微信图片_20200409142612.jpg

微信图片_20200409142618.jpg

微信图片_20200409142623.jpg

※特色小吃

西双版纳的美食,是色、香、味、美的最佳体现,给人酸、甜、苦、辣的极佳享受。赶摆场上的特色小吃,层层叠叠,像小山一样展现在游人的面前,有鱼肉而不觉荤腥、有鸡鸭而不觉油腻、有红绿而不见浓烈,真可谓叹为观止,他家全无,一家独有,表现出傣家人那种诚实而不缺灵巧、忠厚而不缺洒脱、勤奋而不缺睿智的风格。

面带微笑、绰约多姿的傣家少女身着节日的盛装,在各自的小吃摊前吆喝着……糯米饭、香茅草烤鸡、烤鱼、烤肉,包括包烧猪脑、小鱼、芭蕉花等,让您在万米之外就能感到香味扑鼻;芭蕉叶包蒸的猪肉、鸡肉、牛肉,以及各种水产品,鲜嫩可口,让您食而不怨;油炸青苔、牛皮、蜂蛹、芭蕉花、竹筒煮鸡、嘎哩啰煮鱼、臭菜煮蛋等,独领饮食风骚;番茄、花生、青菜、螃蟹等各种喃咪(“喃咪”为傣语,即酱菜),更是绝世无双。

西双版纳傣族人民一日三餐皆食糯食,赶摆场上的特色小吃,除了之前介绍的糯米饭,还有“傣族年糕”、“香竹糯米饭”和“菠萝饭”。傣族年糕傣语称“毫糯索”,是一种以糯米和花粉为原料制作的美食,泼水节吃年糕象征着团团圆圆、幸福吉祥;香竹糯米饭是用一种特殊的翠竹为炊具烤制而成,翠竹直径在3厘米左右,竹节长约40厘米,竹筒内沾着一层厚厚的非常清香的白色竹瓤,香竹糯米饭融糯米香与翠竹香为一体,又香又软;菠萝饭的外形是一只完整的菠萝,十分美观大方;里面则是菠萝肉与糯米饭紧密结合的柔软饭团,发团带有浓浓的菠萝味,甜而不腻,吃起来非常爽口。因此,“毫糯索”、“香竹糯米饭”、“菠萝饭”色、香、味独特,很受当地人的喜爱和游客的青睐,是赶摆场上必不可少的美食。

微信图片_20200409142629.jpg

微信图片_20200409142633.jpg

微信图片_20200409142637.jpg

太阳快落山时,赶摆结束的场面也很壮观;人们从不同的小路返回自己的寨子,就像潮水四溢、浪花纷飞,每条小路都被花伞、花裙、花心所覆盖,变成了花的人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