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文化馆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西双版纳基诺族民间舞蹈概述

整理:张燕 张美

基诺族民间舞蹈是基诺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汇集成西双版纳民族歌舞海洋的涓涓细流,它以自己独特的风格和色彩,在各民族优秀的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百花园中散发着清郁的芳香。基诺族民间舞蹈虽不及基诺民歌有上百种,但也较为丰富,按舞蹈的表演场合和功能作用可分习俗性舞蹈和娱乐性舞蹈两大类。

微信图片_20200326100446.jpg


习俗性舞蹈

一、厄扯高大鼓舞

基诺族称大鼓舞为“厄扯”或“司土,因个别村寨发音不同,也有叫“厄扯锅、厄扯啯,司土锅、司土啯”,现统一称为“厄扯高、司土高”,属祭拜神灵的祭祀性舞蹈。大鼓舞在基诺人民中有许多传说,最早时老人们这样讲:“远古时期,基诺族祖先阿嫫腰北创造万物,唯独没有造水。一天,阿嫫腰北造出了水,洪水一出就淹没了大地,阿嫫腰北又造了一个大鼓,把留下的玛黑玛妞(也有叫么黑么妞)兄妹俩放在大鼓里,让他们在鼓里飘流。洪水退后,大鼓就在司基作密(生杰佐咪)停了下来,玛黑玛妞从鼓里走出,在这里耕耘,繁衍了基诺人民。为了感谢阿嫫腰北把基诺人送到了人间,基诺族每逢过年过节就敲起大鼓,跳起大鼓舞,以示纪念和庆贺。

经过后人挖掘整理,现如今大鼓舞的传说更加生动。传说,创世女神阿嫫腰北创造了世间的万事万物,而且这些动植物都会说话,每个动植物之间都为生存而相互残杀,都不能和睦相处。女神被眼前的情景所惊呆,这不是她想看到的,更不是她创世的初衷。女神劝阻世间万物,放下邪念,和睦相处,但大家都没有接受女神的奉劝,杀戮不断,女神甚是愤怒,便用法力呼风唤雨,顷刻间,洪水漫天,大地成了一片汪洋,淹没了山川河流,各种动物和人都被淹死了。基诺族的创世女神阿嫫腰北最喜欢人类,便制造了一个大鼓,把基诺族的玛黑和玛妞两兄妹放进用黄牛皮蒙着的大鼓里面,她在里面放了一些粮食、米、鸡蛋和谷种等物,还交给他两一把锤子和尖刀,阿嫫腰北嘱咐他们说:要等到听见大鼓咚的一声响时你们才可以出来。大鼓载着兄妹俩随波漂流,过了七天七夜以后,终于听到大鼓咚的响了,兄妹俩就照着阿嫫腰北说的办法,用尖刀划开牛皮走出大鼓。大鼓里还跳出一只大公鸡,对着初生的太阳喔喔啼唱,这里便成了基诺族的发源地,就是现在的生杰佐咪(传说基诺族祖先居住的第一个地方)。

    为了繁衍基诺族的后代,经过阿嫫腰北的允许后,玛黑玛妞两兄妹终于成婚生儿育女,又经过了多方周折和磨难,繁衍了基诺族的后代。从那以后基诺族把大鼓奉为自己的神圣之物,每当特懋克节时(基诺族一年当中最盛大隆重的节日,类似于汉族的春节),基诺人就杀猪宰牛祭祀大鼓。敲响大鼓之前,卓巴(寨主)还找来一只小乳猪、一对羽毛整齐的公鸡和母鸡在鼓旁宰杀敬献大鼓,寨主卓巴代表全村寨的人向大鼓敬酒,献上家里最美味的食物,祈求鼓神保佑基诺人五谷丰登,人畜兴旺。所以基诺族敬大鼓、爱大鼓,对于基诺族来说基诺族大鼓是神圣不可侵犯的,更是基诺族的圣物。

跳大鼓舞时,击大鼓背面一人,击铓锣一人,击钗一人,鼓前面边舞边击一人,旁边伴唱助兴者若干,一般不受音乐旋律限制,只要打击乐合节奏即可进行舞蹈。动作以屈膝、送臀、身体颤动及压脚跟时带梗劲为特点;队形有圆圈、半圆和横排面向大鼓等。

“基诺大鼓舞”自1980年被搬上舞台后,已发展成表演性舞蹈,如今妇女亦可成为舞者,在鼓的前面进行表演。因为基诺大鼓舞历史渊源、教育意义、审美功能、传承体系等都具有较高的价值,2006年被国务院批准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微信图片_20200326100506.jpg

微信图片_20200326100511.jpg

微信图片_20200326100514.jpg


二、刹高克“贺新房舞

刹高克”(也称为刹锅克,刹啯克)是基诺族在盖新房的喜庆日子里,以领唱合唱为主的边唱边舞的歌舞,现如今统一称为“啥高”。它流传于巴卡、洛特、新寨、巴来、司土、巴雅、茄玛七个村委会。时间是旱季便于伐木割草建房的月份,活动一天,吉日由各户自已择定,如常梦见去世的父母回来索钱物,年成不好,家畜不安等,就得请巫师占卜,如需要举行仪式就得操办。仪式开始,由糟猫(氏族女长老)第一个持火把登上新房,点燃火塘,新房的主人请巫师莫丕做祭祖仪式,然后由男主人率领全家老小登楼上去,边上边用铁锤打九级梯子、口念从一到九年,意为祭品可供先祖九年之内使用。进入新房后围火塘四角各敲一槌,并绕火塘绕三圈,尔后男主人从楼梯口丢下一个冬瓜,砸向地上粉碎,让男人们去抢瓜蒂交予莫丕,这时方能把家具等物搬进新房。最后由莫丕、房主人、阿舅三人用鸡蛋打牛头、用弩摄牛三箭,牛死,众人将黄牛抬上楼,莫丕用牛头、鸡、牛血再作祭祖仪式。此时众人可以准备佳肴,演唱祭祖,建房为内容的歌“作则头”,接着演唱啥高,内容多为歌颂爱情故事。巴亚村的啥高具有代表性,唱词比较精炼,舞蹈以优雅、文静、整齐为特点,可惜已失传,现能见到舞蹈场面的是司土老寨的啥高

司土老寨的啥高,舞时由领头者带领众人拉手围圆,人数不限,让圆圈空缺一个口子,使后来者可随时加入,圈内地下铺垫草排专供舞者吐槟榔水之用。距圆圈不远的斜上方挂一盏灯盘,燃有松明,亮光洒满整个新房。唱“啥高”的领唱甲(固定男性一人,本寨享有重望者才能承担,只唱不跳)坐于灯盏的左斜下方,他的面前置一张篾桌,上面放有酒肉之类的食品,边饮边歌。歌曲开始由甲领唱一句,圈内领唱乙(男性)起头重复领唱甲的歌词,前一句两个词,然后众人接下去重复这句歌词。领唱与合唱除重复歌词外,曲调大有不同。领唱节奏自由急迫,合唱则舒展宽广,合唱时还伴有平行多声部出现。圈内领唱乙有时会同时冒出几个,但这不影响整个舞蹈节奏,也不会影响唱的内容,或使歌舞秩序混乱。集体唱或跳时都显得极为整齐,除了歌声就是脚踏新楼篾巴的声音,酒助歌,歌助舞、通宵达旦。

微信图片_20200326100520.jpg

微信图片_20200326100525.jpg

微信图片_20200326100529.jpg


三、丧葬舞

1、“司们:流行于勐旺乡补远村的丧葬舞,意为“安息”。女青年死后由死者的伙伴在死者家房前平地上为死者送魂时跳的女性舞蹈,跳一晚上。舞蹈时面向圆心,拉手围圆,不甩动,按顺时针方向移动舞步时,微压脚踝,稍屈膝,身体微前俯,边唱边舞,无伴奏。

2、“打克:流行于基诺族乡巴卡村的丧葬舞,意为“跳竹片”,男性舞蹈。村子里成年人死后把尸体摆放在屋内停尸处,在死者家歌舞地点,由伴奏者三人坐成三角形每人手执一宽竹篾片击地伴奏,舞者双脚合并原地跳一下,向前跳两下之后再往竹篾片上一跃而过,周而复始,动作干净利落。

3、“托跻卡:流行于基诺族乡巴卡村的丧葬舞,意为“敲舂米棒”。村子里的老人死时跳的男性舞蹈。舞之前在死者家楼梯下面,栽一棵木桩,两边各放舂米棒两根,两人或四人蹲于舂米棒的两端,手握舂米棒相互碰击为伴奏。舞蹈者立于中间,双手抱木桩,单腿轮换伸向棒击间隙点跳,不能让棒碰着脚,动作干净利落,舞蹈时间不限,尽兴为止。

4、“司秋:流行于勐旺乡补远村的丧葬舞,意为“安葬”。是老年人死时,晚上在死者家跳的男女性舞蹈。尸体停放几天就跳几个晚上。舞蹈时人数不限,男女各半分开拉手围圆,顺反时针方向边唱边舞,一个乐句变换一个动作,感情深沉缠绵,舞时右脚向右移一步,上身微前俯,重心慢慢移向右脚微屈膝,左脚跟离地,手后甩;左脚慢慢收于右脚旁,直膝,手向前甩,身体微后仰。

5、“阿嫫松铁祭:流行于勐旺乡补远村的祭祀性丧葬舞蹈,意为“今晚要跳鬼”。这个舞蹈是限于村寨里的氏族长老去世了才跳。长老死后把遗体停放在屋中大人停尸处,从老人去世的当天晚上开始,每天晚上都在死者家的歌舞地点,跳“阿嫫松铁祭”,一般要跳四、五天,直到下葬之日早饭后。舞蹈时有三个领舞者手握铓槌与伴舞者站成三角形,众伴舞者双手持竹筒相互对面而舞。基诺族土葬之前需为死者在墓地盖一间小草房,表示给死者安排新家。小房盖好,把死者装殓入棺,三个领舞者(男性)身着女性服装随众人一齐出殡。葬毕,在墓地三个领舞者穿好服装,带上用笋叶画制成鬼形的面具,随众人回到死者家,表示死者已成鬼回来了。到家后再跳阿嫫松铁祭。舞蹈时领舞甲握铓槌击铓,领舞乙丙各持一竹筒平横于胸前相互按音乐节奏一乐句一撞击,脚跺地面地板嘭嘭作响。舞蹈动作有甲、乙丙之分,歌曲伴唱,铓伴奏。


微信图片_20200326100535.jpg

四、祭祖舞遮克追

流传于基诺族乡巴朵村,祭奠祖先的祭祀舞遮克追意为“围着竹竿大步跳”。这个舞蹈有大小之分。

遮克追:在祭主家楼梯前用两米左右的两根竹竿栽地作支柱,顶端套有两个从山上采来各色鲜花扎起的花篮。支柱有上下三根横杠相连,最上一根平加一根作平台,中间放一间用泡树心贴成的小房子,意为给祖先的灵魂来居住。舞蹈开始,双人舞者相对面双手扶于中间那根横竿上,面向前,双脚并拢围支架跺跳三圈,最后回到各人的位置算是跳完了。舞毕,二人走向阳台发出“哦一哦一”喊声,众人合之后举行仪式。

遮克追:内容与大“遮克追”相同,但表演形式、动作不同。小“遮克追”11人表演,1人手持大刀向两边砍,1人执斧劈向两边,1人手持锄头向前面挖,6个人分别扮作羊、猪、狗、鸡、鸭、牛等动物跟随后面弯腰前行,还有两个老人(妆扮成叫花子,把脸抹黑)1人背竹箩、1人提肉串穿插其中做喜戏表演。全体舞者慢步围绕支架走圈,表演时动作自由,近似生活,无音乐伴奏。


娱乐性舞蹈

一、儿童舞蹈佐交交麦

基诺族的少年儿童从小就得到民间歌舞艺术的熏陶,512岁这个年龄阶段的少儿要参加类似幼儿到小学班级的组织,称“诺栽尼柯”,领头是“若柯阿梭”,即娃娃头,主要活动场地是村寨中心较为宽敞平坦的地方,称“阿的”。他们在那里唱歌跳舞,讲故事,谈见闻,游戏玩耍,基诺语称“佐交交麦”。基诺族少儿歌舞流传很广,每个村寨几乎都有,舞蹈队形多种多样,有围圆跳、排成两行跳、勾脚单腿跳、拉手跺脚跳等。舞姿活泼大方、天真烂漫,多是载歌载舞,一般无伴奏。

舞蹈旋律特点是:跺脚、屈膝,跳跺脚时似火烫,抬脚快速敏捷;屈膝半蹲跳时,臀部左右扭动,双手拍打臀部两侧,身体微微颤动,形成活泼而不轻狂,稳重而不压抑的风格特点。

1、“布基腊腰么拉(腰么拉那是星星吗?):舞者围圆,屈膝,拍臀,转半身跺跳,人数不限。

2、“斯诺罗色(进和退))

两人面对面拉手,向左转身,正步半蹲,上身向圈外后仰,还原。双脚向右旁跺跳一步,逆时针方向快跳转,1拍跳1次,共5次转1圈。

3、“雀罗起戈雀罗(小鸟笼子))

男女若干人,面向右前,拉手围圆,逆时针方向起右脚向前走,11步。男女各一人双手搭在对方肩上支成架子,其他舞者拉手从下面穿过,成两排相互拉手,把一人抛起数次,边歌边舞,带有游戏色彩。

4、“阿机作车(搭脚跳)

男女不限,41组,面向圈外,双手下垂,抬右小腿,相互勾脚呈进形,左脚跳,拍掌,11次,右方向转,同样边歌边舞。

5、“得阿莫(广场多宽广))

传说基诺人中有一种会吃人的人叫“特缺”,村里人都快被他吃光了,已经吃到自己的孩子,聪明的女儿发现了这个秘密,召集众人打死了“特缺”。这个舞蹈由4个女人跳,动作以大跳、重跺、重踩为主,表示把“特缺”深埋地下,永世不得翻身。

6、“的比的比(比高比矮))

女孩舞蹈,人数不限,平地处围圆,面向圆心,逆时针方向进行。右脚向右前跺跳一步,屈膝,左小腿向后微拾起,双手向后甩;左脚收靠右脚旁,同时双跺脚一次,双屈膝,手微向前甩。

微信图片_20200326100543.jpg

二、竹骨能(姑娘舞)

竹骨能“绕考米考”—少女集体舞,人数不限。姑娘们多半在月亮当空之时,在优美的音乐节奏里手搭肩围圆,半蹲脚跟右碾,顺时针方向屈膝扭臀起舞。舞姿端庄,步伐轻盈,从音乐节奏的变化和舞姿的变动中,如诗如画地把少女娴静的形象充分表现了出来。

三、跳笙

只要有月光就有弦子响,听到弦子响,脚底就发痒。在云南“跳笙”的流传面很广,也深受基诺人民的喜爱。凡在结婚的喜宴上,或过年过节及平常晚上青年人串寨时都可跳的一种自娱性舞蹈,现在男女老少均可参加。舞蹈时随三弦演奏者围圆环舞,有简单的队形变化,舞步有向前上步、弓步、勾脚抬腿、转圈、跺地、对脚穿花、双手拍臀、甩手等变化。根据舞蹈动作的主要特点,跳笙还有许多别称,如对脚笙、插花笙、合脚笙、羊打架等。唱词内容一般即兴而作,也有师徒相传的。“跳笙”往往要跳通宵达旦,大家才心满意足地离去。由于歌词都采用汉语演唱,因此有人说基诺族跳笙是由外面传入的。

基诺族民间舞蹈是基诺族人民在长期的历史变革中精神追求的体现,是表达感情与理想的艺术方式。通过保护传承,加之吸收创新,相信基诺族民间舞蹈这株艳丽的民族艺术瑰宝一定会焕发新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