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文化馆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闪烁在西双版纳的古老文明之光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傣族慢轮制陶技艺”

整理:杨雁

  中国是瓷器的故乡,西方国家把陶瓷作为中国的象征,在英文中“瓷器(china与中国(China)同为一词。瓷器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重要创造,从简朴的陶皿到精美的瓷器,中国瓷器和中华民族一起在历史长河中,历经了一个悠远而漫长的发展过程。

1954年到1974年,我国考古学家先后几次对新石器时代晚期的福建昙石山文化遗址进行发掘考古。该遗址发掘的陶器以红陶居多,器型主要有釜、圆鼎、壶等,纹饰主要为绳纹、斜方格纹等,这类纹饰的陶器被学术界称为印纹陶。历经几千年的岁月,印纹陶制作技艺在其发源地及其它地区早已难觅踪迹,生活在祖国西南边陲的西双版纳傣族人民却依然在制作、使用印纹陶。20世纪50年代末期以来,国内外诸多考古学家多次对傣族制陶进行专门调查,认为傣族传统制陶是我国原始陶艺的代表,是解开中国新石器时代烧陶之谜的钥匙。


微信图片_20200318090250.jpg

                              傣陶水罐



傣族的先民为百越族群中的一支,他们在南迁到西双版纳与当地土著人融合之后,形成了今天的傣族,在南迁的过程中,傣族的先民也把制陶技艺带到了西双版纳。制陶在傣语中称为“板磨,俗称土锅。明初钱祖训所著《百夷传》称:傣族惟陶冶之器是用。傣族制陶所需要用到的工具有转轮、木拍、竹刮、石球等,主要技艺流程包括舂土、筛土、拌沙、和泥、制坯、打坯、干燥、烧陶等环节,所生产的陶器按其用途可分为生活用具、建筑装饰、赕佛用具等种类。生活用具、赕佛用具是由妇女世代相承的,但佛寺建筑物的装饰品则由男人制作。


微信图片_20200318090331.jpg

                            泥条盘筑


微信图片_20200318090337.jpg

                               制陶坯

微信图片_20200318090343.jpg

                              拍打纹样         
           

傣族慢轮制陶的传统烧制为平地堆烧,即在一块平地上码放玉米核或木柴,将陶器置于其上,再用稻草盖住陶器,最后用泥敷在稻草上,形成一个薄泥壳的窑体,仅留几个小孔作为点火口和出烟孔。烧制的最高温度大概在800度左右,因烧制温度低,制作的水罐、茶罐等生活器皿透气性好,在西双版纳炎热的气候里,用来盛水甘甜凉爽,深受西双版纳傣族及其他各族人民的喜爱。


微信图片_20200318090348.jpg

                                                  平地堆烧


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突飞猛进,社会日新月异,传统陶器渐渐被价廉物美且方便实用的现代化家居制品所取代,除了少量用于建筑物屋脊的装饰品和佛教礼器的傣陶外,在西双版纳普通百姓的生活中已不大容易看得到传统的傣族陶器。

为了不让傣族慢轮制陶这文化、历史内涵厚重的传统手工技艺湮灭在历史的长河中,经州人民政府申报,2006年5月,傣族慢轮制陶技艺入选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手工技艺类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