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文化馆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谈傣族象脚鼓舞的保护与传承

张燕  州文化馆
象脚鼓舞是我州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是傣族舞蹈中流传最广、最具特色的一种群众性男子舞蹈,因跨着形似象脚的鼓起舞,故称象脚鼓舞。象脚鼓舞在傣族的文化生活中占有重要位置。哪里有象脚鼓声,哪里就有欢乐的人群,每当工余、节日或赛鼓盛会,身背象脚鼓的小伙子都会从各村寨赶来,跳起矫健、浑厚、灵活的象脚鼓舞。然而,随着外来文化的强势涌入,传统文化受到冲击,掌握难度较大的经典舞蹈的艺人已廖若星辰,作为象脚鼓舞的保护责任单位,有责任、有义务对其进行保护与传承。

微信图片_20200316104403.jpg

  一、象脚鼓舞的历史渊源

据相关研究证实,南传佛教大约在14世纪从缅甸传到我们西双版纳傣族地区,经过数百年的传播、融合和衍变,西双版纳的傣族已成为全民信奉南传上座部佛教的民族,在他们的精神世界里,对佛祖的感激与敬畏呈现,常常通过鼓乐的感召而带出仪式的灵验性。在佛教活动场景中,鼓乐作为各种宗教仪式的重要角色,并依附于仪式的文化空间,以抽象的方式强化了宗教的内容,扮演着用音乐巩固宗教仪式的作用,“乐之、动之而蹈之”,随之而来的象脚鼓舞也因此成为了傣文化的象征。明代《百夷传》中的“车里乐者,车里人所作,以羊皮为三五长鼓,历于手拍之,间以铜饶铜鼓拍板……”,这里所说的“三五长鼓”,正是指象脚鼓,其长度有三尺至五尺的意思。清《道光云南通志》中的“每年三月,男妇击鼓采花,堆沙献佛,以迓吉祥”;民国季拂一《车里》中的“元旦三日间,青年男子更沿门跳蹈,歌玉纳呵……等,都对象脚鼓舞进行了专门记载。

微信图片_20200316104421.jpg


微信图片_20200316104426.jpg

  二、象脚鼓舞的动律特点

傣族象脚鼓分长象脚鼓、中象脚鼓、小象脚鼓三种。长象脚鼓舞蹈动作不多,以打法变化、鼓点丰富见长。有一手指、二指打、三指打、掌打、拳打、肘打、甚至脚打、头打、多为一人表演,或为舞蹈伴奏。中象脚鼓一般用拳打,也用槌打。它没有更多鼓点,一般一拍打一下,还有左手指加打弱拍。以鼓音长短、音色高低及舞蹈是鼓尾摆动大小为标准。鼓音长者,可打一槌鼓将衣服钮扣全部解开,再一槌鼓将纽扣全部扣好,鼓音仍不完。傣族过世的民族民间舞蹈艺人岩糯和布朗族过世的民族民间音乐艺人岩保就有这样的技艺。中象脚鼓舞步扎实、稳重、刚健,大动作及大舞姿较多,舞蹈时不限定人数,人少时对打,人多时围成圆圈打。小象脚鼓舞步灵活跳跃,以斗鼓、赛鼓为特点,一般为二人对赛,斗和赛中以灵活、机智的进攻、退让、最后抓住对方帽子或包头为胜。

微信图片_20200316104432.jpg


微信图片_20200316104437.jpg

  

  第一:手上的舞蹈动律

    因为鼓是靠手敲打的,手上的技艺表现得很充分。右手击鼓时,要以肘部带动握拳的手猛烈向下敲打鼓面,同时左肩快速往前推,右肩拉回。这样,动作显得稳健有力。手在敲打鼓面时,一般用拳、掌、指三种方法敲击。拳敲,即手握成拳,用拳心、拳底、拳背、拳腕敲击;掌敲,用掌心、掌背(鱼脊肌)敲击;指敲,用五指、四指或二指、一指敲击,击鼓时,以右手为主,敲出各类鼓点,左手配合,或敲或按,掌握音量强弱或做出某些特殊的效果。

   有些技艺娴熟的艺人,在乐极之时,也有肘部内侧、膝盖及足跟、脚趾敲鼓,跳出各种舞姿。变幻无穷的鼓点中,有共鸣翁钟的空击(即左手不触鼓面、右手敲打鼓心),有干脆清晰的边击(用手掌或手指击鼓边),有雨打芭蕉似的按击(一手按摩鼓皮,一手敲打),随着情绪变化,或快或慢,随心所欲。像早时我们去调查的岩糯(波涛千糯)(已故)和岩保(已故)都能够完成此套动作。

微信图片_20200316104444.jpg


  第二:脚下的舞蹈动律

象脚鼓舞表演者膝部的上下起伏富有韧性,小腿蹬地时快速有力,当舞者身背象脚鼓做出“前点步半蹲屈伸”、“后点步半蹲屈伸”、“踏步全蹲屈伸”、“八子步半蹲屈伸”等起伏动作时,他们敲鼓的动作常常与上下起伏配合得非常紧密。一般来说,用手敲击时,膝部就弯曲,而抬手时膝部立直,当以一腿为主力腿,另一腿做悠腿、抬腿、踢腿等动作时,上身显示出傣族舞蹈的“三道弯”运动特征。另外,跳“嘎光”之前,表演者敲击各种鼓点,而后双腿微微下蹲,先退步再悠腿自转数圈,以示四面八方:“听着,要起舞啦”!做稳重、慢节奏鹭鸶趱脚、孔雀扒沙、猴子倒退和后踏步等脚下舞姿动作时,多是向下压低重心,以大腿支撑长象脚鼓首、令其鼓尾落地,表演者呈马步深蹲且身体斜侧对鼓面边击鼓边舞蹈,表现出舞姿稳健、铿锵有力的舞动审美特征。

微信图片_20200316104450.jpg

  第三、摆鼓、甩鼓、晃鼓的舞蹈动律

摆鼓、甩鼓、晃鼓是针对跳中象脚鼓舞而言的,从运用鼓的动态看,跳法大致可分如下三种舞动形式:

其一:摆鼓,用基本屈伸步转圈,踢腿跨步半蹲,交替进退摆动鼓尾。

其二:甩鼓,通常二人对跳,后弓箭步左右交替进退换脚跳,进步时先扬鼓首,退步时将鼓尾甩上肩头,喇叭口朝天,面皮朝地,复原状后二人跳开,再迎面合拢,对着面上步跳成前弓箭步,将鼓尾甩高划一大圈,而后错步跳开。另有,二人相对,将鼓尾翘起靠近,前弓箭步屈伸颤动双腿,颠晃身躯、稍倾,转身换位,背靠背地向上甩鼓,相互晃身扭动微笑,风趣诙谐,这种舞姿如花,变化多端,常用于高潮。

其三:晃鼓,即上下左右晃动身子,从而使鼓晃动的舞蹈动作。有时晃鼓横行,有时晃鼓进退,一般舞者都控制鼓尾的摆动幅度,还有的舞者在晃动身体和鼓首的同时,小幅度地晃头,中幅度地扭腰,大幅度地摆殿,极具特色。

微信图片_20200316104455.jpg



微信图片_20200316104500.jpg

  三、象脚鼓舞的常用鼓点

微信图片_20200316104526.jpg

微信图片_20200316104537.jpg

微信图片_20200316104543.jpg


微信图片_20200316104548.jpg

  

  四、象脚鼓舞的历史价值

    1、象脚鼓舞是了解古代社会生活的鲜活资料,是了解傣民族外柔内刚个性特征的最佳途径;丰富神奇的傣族社会生活,决定了傣族舞蹈表现内容的独特丰富。象脚鼓舞,对于傣族来说,不仅只是怡情乐性,而且在培养合群心理素质和增强民族内聚力等方面,都起着极为关键的作用。加上南传上座部佛教文化传入后的影响,逐渐形成了外柔内刚的个性特征。这些特征在象脚鼓舞中的具体体现是:舞蹈以双腿半蹲,上身向旁斜倾为基本动作,以小腿的敏捷、躯干与膝部的弹性起伏、动作节奏的舒缓张弛、提气、收腹、挺胸及头部、眼神的和谐配合,形成了柔中带刚的独特风格。舞时半蹲状态做重拍向下,节奏均匀地上下颤动,然后向前向后的弹性跳动的动律特点,形象地体现了傣民族内蕴丰富、外柔内刚的个性特征,以其含蓄而坚毅、顽强进取又风度潇洒的气质,在中华民族舞蹈艺术之林独树一帜。

2.象脚鼓舞是傣族古代狩猎文化的形象诠释。象脚鼓舞,起源于傣族先民以狩猎为生的特定环境。当人们捕获到较多的猎物,暂时解除了饥饿之苦时,他们就会情不自禁地手舞足蹈起来,所舞所蹈,自然是那些深印在脑海中的动物形象和常见的动作姿态。无意识地再现那些动物的简单动作,逐渐成了他们满足喜悦心情的表露方式,于是就有了早期的“麂子蹬,马鹿跳”的象脚鼓舞。而在后来的发展演变过程中,“从击石拊石的单一节奏,发展到有强弱、快慢、轻重、大小的对比,形成了复杂多变的节奏。在这些节奏的变化中,实际上积淀了人类生活和情感上的各种演变,表现了情与情的交错、融合等等复杂内容”。原始粗犷的象脚鼓舞,尽管经历了写实——模仿——再现——虚拟——象征的升华,却始终保持着原始狩猎文化的深深烙印。

3.象脚鼓舞集中体现了傣族舞蹈文化的审美倾向。象脚鼓舞,经过世代民间艺人的传承发展,大大超越了写实的模仿,发展为象征和比拟的表现,具有了美的韵律流动。其审美特征在于节奏和韵律,即高度的时空应变力。其时间应变力,表现在打击乐的随意性、舞蹈动作与打击乐配合的灵活性,以及动律、节奏的变化和差异等方面;其空间应变力,突出表现在独舞、对舞中,直接体现了表演者对生活和舞蹈内涵的认识、理解和情感,往往是表演者个性的自然流露。它们互为条件、互相渗透和补充,使象脚鼓舞缤纷的舞蹈动作,具有爆发性、连贯性、对比性,从而形成其所特有的瞬间美(雕塑造型)、过程美(曲膝半蹲、身体均匀颤动)、力量美(跳跃与手势的敏捷有力)、立体美(表情、眼神与舞姿动作的谐调一致)等美感,交织构成美妙的艺术趣境。

微信图片_20200316104554.jpg


微信图片_20200316104558.jpg

  

  五、象脚鼓舞的代表性人物及其濒危状况

如前面所述,象脚鼓舞起源于古代游猎时期,在傣泐文未发明和应用之前,是傣族先民情感表达与交流的常用方式,即使在傣文产生、应用之后,也是人们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进入农耕社会后,人们在传授农耕生产技能的同时,也把象脚鼓舞的技艺一代一代承袭下来。其佼佼者与章哈(歌手)一样,深受人们的欢迎和尊重,都是傣族古文化的继承和传播者,都享有较高的社会声誉。已故的刀正乐、岩糯可谓是象脚鼓舞的代表人物。

刀正乐曾师从多位民间艺术家,从著名舞师岩迈罕处继承了象脚鼓舞、大鼓舞、孔雀舞等传统舞蹈,从武术师波罕保、岩迈光处习得拳舞、刀舞等武术性舞蹈,又从民间生活中吸取丰富的艺术营养,不断提高自己的艺术造诣,深谙傣族歌、舞、乐及武术之内涵,创造了风格独异的象脚鼓独舞等舞蹈。州、县多位专业舞者岩罕诺、岩段、刀国平、岩贡、岩嘎等,曾拜其门下学习象脚鼓舞等傣族舞蹈。岩罕诺、岩段主演的大型神话舞剧《召树屯与喃木诺娜》,曾荣获文化部创作一等奖、演出二等奖,其中许多男性舞段的舞蹈语汇,都蕴涵着传统象脚鼓舞的底蕴。

岩糯18岁时被哥哥岩丙正式收为徒弟,传授象脚鼓舞、刀舞、拳舞等民间舞蹈。由于他勤奋好学悟性高,几年后便超过了师父,成为小有名气的舞蹈艺人,常应邀到年节喜庆场合进行表演。1983年西双版纳州成立三十周年庆典演出中,他在传统舞蹈基础上创编的蝴蝶舞,深受来宾和观众的好评。他先后带出了咪玉勇、玉钟等八个习舞弟子,在泼水节、关门节、开门节等节日,常被邀请演出孔雀舞、象脚鼓舞、蝴蝶舞、刀舞、拳舞等经过他提炼创新的傣族舞蹈,使代代相传的民间舞蹈得以发扬光大。由于他演技精湛,艺德高尚,赢得了“波涛千糯”的美称(“千”即有名望的一寨之王),2002年被云南省文化厅、省民委授予“云南省民族民间舞蹈师”荣誉称号。

进入现代工业社会尤其是市场经济社会以后,外来文化强势涌入,使傣族传统观念和传统文化受到了巨大冲击,在青少年中产生了“盲目崇拜外来文化,对本民族传统文化不屑一顾”的现象。他们热衷于时髦衣着、迪高劲舞、流行金曲、嗜酒飙车等,而对世世代代口传身授的象脚鼓舞、民间歌曲等传统歌舞毫无兴趣。只有到了村社领导要组织参加重大节庆活动时,才不得不勉强为之,节日一过便弃之不闻不问。象脚鼓舞等传统舞蹈往往成了节日的点缀,人们平时只是敷衍了事地比划几下,无人将其作为一门专门技艺用心研习。因此,现在要想找到像当年的岩迈罕、刀正乐、岩糯等舞技精湛的民间大师,几率微乎其微。目前全州较有名气、熟悉象脚鼓舞整个套路的只有景洪市勐罕镇的波康温和勐腊曼旦的波罕丙了,若不采取措施,及时加于抢救和保护,象脚鼓舞等传统舞蹈将缺少往日的精彩。

微信图片_20200316104606.jpg


微信图片_20200316104610.jpg

  

  六、象脚鼓舞的传承与保护

    1、建立档案

根据档案数据库建立的需要,州文化馆非遗保护部(州非遗中心)人员深入到我州一市两县傣族村寨,对象脚鼓舞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展示场所、文本器物、功能意义、表演技艺、传承特点、动作表情、语言声音、艺人信息等方面的内容,进行系统的搜集、记录和分类、编目,充分利用文字、图片、音像等媒介和数字化信息技术,建立全面系统的象脚鼓舞档案。

微信图片_20200316104615.jpg


2、收藏展示

除了在傣族园非物质文化展示区及勐腊曼旦象脚鼓舞传习所设立象脚鼓舞专题展示中心,云南省文化厅和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又在勐养镇曼掌村建立了文化农庄,内设象脚鼓制作传习所及象脚鼓舞传习馆。另外,博物馆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厅,也对象脚鼓舞的相关资料和实物进行收藏、展示,并向社会提供象脚鼓舞的信息、咨询等服务。

微信图片_20200316104620.jpg


微信图片_20200316104624.jpg

3、依法保护

根据《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自治条例》等法规,制定并采取切实可行的具体措施,有效保护象脚鼓舞,使其在保持固有传统前提下,能够适应现代社会生活的需要。另外,根据《云南省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条例》,出台相应的管理办法,对勐腊曼旦传统文化保护区进行保护,保护象脚鼓舞的知识产权,防止对象脚鼓舞及其艺人的误解、歪曲或滥用。

4、积极传承

根据保护计划,采取相应措施,如:在一市两县举办象脚鼓舞培训班、培养象脚鼓舞艺人;在允景洪小学开设象脚鼓舞鉴赏和训练课等,使象脚鼓舞等傣族传统舞蹈的传承,后继有人。同时,以精神和物质相结合的方式,鼓励和资助传习机构、传承人等,开展象脚鼓舞的传习、授徒等活动。近年来,西双版纳州文化馆已举办象脚鼓舞培训班10期;完成泼水节千人象脚鼓舞大展演;完成象脚鼓舞教学课件拍摄;完成象脚鼓舞进校园活动;在允景洪小学组建100人象脚鼓舞表演队等,积极有效的推动了象脚鼓舞传承与发展。

微信图片_20200316104630.jpg


微信图片_20200316104635.jpg

5、媒介传播

通过西双版纳电视台、广播电台、报刊杂志、文艺演出等传媒,“百花齐放,推陈出新”地宣传象脚鼓舞,促进社会共享。例如:在第八届、第九届民族民间歌舞乐展演中,我州参演节目《鼓韵》、《吉象武鼓》不仅是象脚鼓舞动作的展示,而且通过传承人的表演,将象脚鼓舞的传承得到了进一步的升华,节目也因此获得了“传承奖”。鼓励电视、广播、音像制作公司等机构,摄录制作并传播与象脚鼓舞相关的视听节目及文化产品,组织人员推介优秀象脚鼓舞节目和艺人,例如:2015年宣传部对我州傣族相关艺人、专家进行了专题采访,波罕丙作为象脚鼓制作、象脚鼓舞表演艺人被相关媒体推介宣传;2019年泼水节期间(4月14日),云南省象脚鼓舞大赛在西双版纳州举行,来自德宏、临沧、普洱、勐海、勐腊等十二支代表队进行了角逐,赛事的成功举办,进一步提升了象脚鼓舞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微信图片_20200316104640.jpg


微信图片_20200316104645.jpg


微信图片_20200316104650.jpg


微信图片_20200316104654.jpg

6、学术研究

根据保护方案,2015年州文化馆已完成《傣族象脚鼓舞》专著一本,对我州象脚鼓舞的渊源、历史及发展状况、保护实施等进行科学认真的梳理,有效地帮助、指导象脚鼓舞的传承、保护和提高工作,使得象脚鼓舞传承与发展有了科学理论依据。

保护和传承象脚鼓舞,是我们群众文化工作者的责任,其责任任重而道远。同时,我们也呼吁全社会加入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队伍中来,使傣族象脚鼓舞这一优秀的民族民间传统文化发扬光大,世代传扬!

微信图片_20200316104658.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