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文化馆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鼓响风雨润 舞铸民族魂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基诺大鼓舞”

   整理:杨雁

  基诺族是云南省较少人口的八个特有民族之一,也是我国55个少数民族中最晚被认定的,民族语言为基诺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没有文字,过去多以刻木、刻竹来记数、记事。基诺族主要聚居于云南省西双版纳州景洪市基诺山基诺族乡及四邻的勐旺、勐养、勐罕,勐腊县的勐仑、象明也有少数基诺族散居。

  基诺族语称大鼓为“司吐”,司即阿司,泛指较大的神灵,如天地神,日月神,山川神等,又指圆形之果类;吐,有粘靠、吊挂之意。大鼓是基诺族寨神的象征,祭祀大鼓与基诺族人类繁衍,祖先崇拜观念紧密相关。传说远古时代,基诺族的创世祖阿莫腰北(女性)创造了万物,唯独没有造水,一天,阿莫腰北造出了水,洪水一出来就淹没了大地,许多生物都淹死了,只剩下玛黑玛妞兄妹,阿莫腰北可怜他俩,就造了一只木鼓,把他们装到里面,任其漂流,洪水退后,大鼓停留在司基作密(传说中基诺人的发源地)这个地方。玛黑玛妞从鼓里面走出来,大地上已经没有了人类,经一番曲折兄妹俩成婚繁衍了后代。为了感谢基诺族传说中的创世女神阿膜腰白,用大鼓拯救了基诺人,基诺族人民在长期的共同生产、生活和劳动中创造了“大鼓舞”,以表示对阿膜腰白女神的敬意。“大鼓舞”的历史渊源并无文字记录,基诺语称“大鼓舞”为“厄扯锅”或“司土锅”,“司土”为“大鼓”,“锅”为“跳”。

  大鼓平时吊挂在卓巴家或卓色家里的寨神柱旁,不得随意敲响,有以下情况可以敲响大鼓:一是一年一度的基诺族新年节“特懋克”(农历正月)。祭鼓是“特懋克”的首要仪式,祭鼓时人们先在卓巴家跳大鼓舞,后到卓色家跳;二是在农历六月底七月初举行“尼叭拉”祭祀(人间对阴间祭祀)的活动和晋升祭司白腊泡与爱神铁罗模模迷遮(女性)“成婚”仪式时。届时全寨男女老少从卓巴家把大鼓抬来,仪式完后又放回原处;三是旱季、卓巴或卓色家修盖房屋时,要在寨子边临时搭一个棚子放置大鼓,一昼夜中一定要响三次,意在不让鼓神“思巴”出来作案。


微信图片_20200311094259.jpg

                                          传统基诺大鼓舞


  基诺族跳大鼓舞,以过基诺族“特懋克节”时最为隆重。在打鼓跳舞前,长老们要先杀好乳猪一头、鸡一只,准备好其它祭祀用品若干,摆放在一竹桌上,抬到大鼓前,由数位男性长老磕头拜祀祭奠,并由一长老念诵祭祀词语,祈祷大鼓带给人们吉祥幸福平安。祭祀完毕,跳大鼓舞时,击大鼓一人,左右手握鼓槌,边击边跳,击鋩锣一人,击镲一人,旁边伴唱助兴伴舞者若干,唱的歌名叫《乌攸壳》。


微信图片_20200311094306.jpg

                            基诺族新年节 “特懋克”上的“基诺大鼓舞”表演


  基诺“大鼓舞”具有悠久的历史传统,其文化内涵丰富,是基诺族人民过节和喜庆时必不可少的民族民间舞蹈。2006年5月20日,“基诺大鼓舞”入选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舞蹈名录。